在科技强国建设的征程中,科研诚信与科学家精神是学术创新的基石。10月22日下午14:30-17:30,在树人楼南309举办"弘扬科学家精神,系好学术生涯第一粒扣子"专题宣讲活动,聚焦学术道德、科研伦理与学风建设,通过专家报告、案例剖析、师生演讲等形式,为青年科研工作者筑牢学术底线,传递科学家精神的磅礴力量。

1、传承科学家精神
赵中伟院士通过历史信件与照片,讲述了赵天从教授保护锡矿山资源的爱国故事,强调科学家精神的核心是道德传承与家国情怀。结合他的自身经历,提出跨学科学习对科研创新的关键作用,并呼吁青年学者既要脚踏实地,又要有灵活的思维,学会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学科中进行思考。

2、立足科研诚信
科技部刘静处长以国际案例警示学术不端的危害:日本小保方晴子干细胞造假、美国心肌干细胞造假事件导致科研资源浪费与信任危机;中国2017年107篇论文撤稿事件中500余人受罚,凸显诚信监管的必要性。他介绍国家层面建立的22部门联席会议机制与严重失信行为数据库,强调对论文买卖、AI滥用等新型不端行为的"零容忍"态度。

3、实践困境与应对
张欣书记通过系统阐述医学伦理四大原则(尊重、不伤害、有利、公正),剖析当前临床决策从"家长式"向"共享决策"的演变。他指出自主权失衡、隐私泄露、资源分配争议等伦理困境,提出建立临床伦理咨询机构、推行伦理查房等改进措施,从强调医学研究需以患者权益为核心来高速我们在科研时遇到困境要善于变通,尝试从其他角度来看待问题,或许会有新的解决办法。

4、守住“三线”原则
李长信教授提出科研人员需严守诚信底线(反对剽窃造假)、伦理红线(保护受试者)、动物福利线(遵守3R原则)。博士生王文博以桥梁抗风研究为例,分享科学家精神的实践内涵:爱国(追随前辈足迹)、创新(导师跨学科指导)、求实(数据严谨)、育人(知识传承)此次活动也呼应学校《科研诚信及学风建设相关规定》,明确学术不端行为界定及惩处措施,强调导师责任与学生自律的双重保障。学校可通过知识竞赛、案例研讨等形式,将诚信教育融入学术生涯"第一课"。

5、从“扣扣子”到“筑未来”
科学家精神是科技工作者的"根"与"魂",科研诚信是学术生态的"生命线"。生科院将持续以宣讲教育、制度规范、文化涵养为纽带,推动青年学者系好学术生涯"第一粒扣子",为建设世界科技强国注入青春力量!
 
  
          
 当前位置:
 当前位置:
            
         
 
 
                